(全课程数学)学科游戏活动课堂运用教学案例
案例设计者
|
吴晓银
|
教学内容
|
第 1 册《 虫虫来跳舞 》
|
教学目标
|
1. 在故事情境和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前、后、左、右”的含义。
2. 能正确认识和描述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其相对关系。
3. 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
重点难点
|
1. 在故事情境和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前、后、左、右”的含义。
2. 能正确认识和描述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其相对关系。
|
教学过程
|
活动一:绘本故事:《虫虫来跳舞》
1. Ppt听故事:
小蜈蚣遇到了什么困难?最后学会跳舞了吗?
活动二:我们一起来跳舞
活动准备:全班孩子面向同一方向,站3排,并放置跳舞毯。
1. 老师带领学生试跳。先在前面选定一个物体(如电视机):谁在我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在跳舞毯上排放写有“前”“后”“左”“右”的字卡。
按故事内容,连续跳三遍。
问题建议:
(1)先在前面选定一个物体(如电视机):谁在我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最后一个动作是什么?向右转!
(3)电视机还在我们前面吗?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前面是什么?后面?左面?右面?
2. 精读故事,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1)思考:“毛毛虫老师转身,与全班同学朝同一个方向。”为什么要和大家同一个方向?
A、使学生明确:面对同一个方向,每个人的前、后、左、右方位才相同。
B、理解左右相对性:面向学生,师生共做动作。
使学生明确:通过活动,在认识自己身体的左右基础上,正确识别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3)师生同一方向,连续跳四次:
刚刚我们共跳了几次?我们现在站的方向,和一开始跳舞站的方向一样吗?
3. 思考句子:“但是,你必须再跳三次才算跳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四次右转后,会回到原来的方向。试做。
四次左转练习,有什么发现?
4. 师生配乐舞蹈《虫虫来跳舞》
活动三:探索游戏
1. 准备6个纸卷,里面分别写着:在……上面、在……下面、在……前面、在……后面、在……左面、在……右面
让孩子轮流抽取。
2. 抽题的学生根据抽到题目的要求,观察班级的摆设,并说出一个符合题目的准确描述。如:书在铅笔盒下面。(说过的内容不得重复)
活动四:转转转
1. 纸卷: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
2. 根据要求做动作,并说出:我的前面是….,我的左面是…….
活动五:数学阅读角
“上”字的起源:
“下”字的来源:
|
板书设计
|
上 下 左 右 前 后
PPT
|
教学反思
|
游戏给教学带来的好处:
1、 游戏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兴趣,学生学的很开心;
2、 通过跳方位舞,孩子不光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这六个方位,而且还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运动能力;
3、 在反复的游戏中,孩子认识了六个方位,而且学得不枯燥,符合了孩子开开心心学习的目的;
教学中的困惑:
1、大量的游戏虽然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但还是会有部分孩子只注意游戏本身,而没关注其中的知识点,导致游戏、知识两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