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游戏案例
邵芸菲
找规律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起到以趣促思,以思增趣的作用。在教学“找规律”时,一开始,我就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
师(故作神秘的):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学生(好奇地):想……
师:这里面装着乒乓球,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黄色的,一种是白色的,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小朋友猜一猜,老师第一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的乒乓球?
(学生1猜黄色,学生2猜白色)
老师从盒子里拿出一个黄色的乒乓球,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猜错的学生扫兴中又跃跃欲试。
师又问:老师第二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的乒乓球?(学生猜测,老师拿出一个白色的乒乓球。)
老师问:第三次呢?(学生继续猜测,老师拿出一个黄色的乒乓球。)
继续问:再拿一次呢?(大部分学生会猜白色,学生欢呼。)
师:哇,猜的真准!盒子里还有一些,这次我会先拿出什么颜色的乒乓球?
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实物演示、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的视野以直观的、形象化的强烈冲突,引起学生的共鸣,激活内容,激活思维。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一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让学生猜测盒子里乒乓球的颜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游戏在这儿显示出了自身的价值和特点,那就是通过儿童充分的自我表现,使儿童真正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天性自由表露的欢畅,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健全人格。这正是“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游戏,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那便是寓教于乐。因此,课前几分钟,时间虽短暂,但意义重大。一个好的开始会显著提高一节课的效率。有趣的“游戏小点心”,常常让孩子在品味甜美的同时,心理得到满足,兴趣得到提高。
突出“动”字,使新知学习充满激情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的创造过程。
著名的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找规律
数学与游戏的融汇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它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还是以“找规律”片断为例,通过多次游戏,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律”而且学得有劲。
第一个游戏“请你跟我做一做”
A、跟着老师做
老师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当停下来的时候,学生就跟着往下做。
B、跟着一名学生做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条规律来表演,每组推选一名小朋友来发号施令,看哪个小组能赢得“最佳表演奖”。
第二个游戏“请你跟我摆一摆”
A、跟着老师摆
老师在黑板上摆图形,当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接下去要摆得那个图形举得高高的。
B、自己摆一条规律
请拿出学具盒中的塑料图形,自己任意选择各种图形创造一规律粘在长方形卡纸上。)
第一个游戏“请你跟我做一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眼、口、手,脑,还调动了学生的心、学生的情,主要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使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并且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第二个游戏“请你跟我摆一摆”,主要是给学生们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所有的喉咙都发出同一种声音时,那是我们创新教育的悲哀,但是当通过你的努力,让所有的喉咙都发出不同的声音时,那是多么其乐无穷的事情啊”。在这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老师硬灌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所得。他们的学习,也是在老师的激励下,带着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在游戏中自主探究、主动建构。这样,本来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就在“动”中解决了,有效地攻破了学习的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些游戏活动,穿插安排,可以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在玩中悟理益智,从而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这样既帮助学生消除了疲劳,闯过了思维低谷,又在“乐”中学到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