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游戏精神贯穿语文课堂案例(郑海娟)
发布时间:2014-09-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曹燕薇

                       游戏精神贯穿语文课堂

高年级的孩子少了一点幼稚,多了一些思考。他们不像低年级的孩子随心所欲、敢想敢说、不怕出错,他们更加理性,他们有想法未必说出来,喜怒哀乐未必轻易流露出来。所以,常常见高年级的公开课上得很沉闷,学生情绪调动不起来,学习热情激发不出来,师生、生生互动不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设计中缺少游戏的理念与精神。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贯彻以下理念:

1. 以学生为本,探求学生的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看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喜欢学什么?又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这都需要我们去分析、研究。只有处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才会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乐趣。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学生对《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很熟悉,通过他们讲述孙悟空拔下毫毛吹口气就变出一群孙悟空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对 “克隆”的兴趣。再让他们通过搜集的资料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克隆”一词的理解,并感受“克隆”的神奇。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克隆技术还会运用于哪些领域、造福人类?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一个个俨然就是科学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轻松愉快、畅所欲言。

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当好导演。有人说教师天生得是个好演员,我觉得教师不仅要做个好演员,还得是个好导演。一节课,可能是沉闷压抑的,也可能是生机勃勃的,就看你这导演的水平了。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特点,体会蓬蒙的奸诈阴险,感受嫦娥的机智勇敢。我设计了“拍电影”的环节,我充当导演,要选最佳演员饰演蓬蒙和嫦娥的角色,首先让学生选择角色练习,再选择对手自行排练,最后现场拍摄。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动作和表情方面演出角色特点,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细致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价值观的树立也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延陵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桃园路3号   邮编:213003   电话:0519-8810521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