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教研动态 >>文章内容
延陵小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1月15日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3-11-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束莉


活动主题

“30+10讲练一体化课堂教学研讨暨基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下的课堂教学研讨

参加老师

吴晓银教研组长、全体语文教师

活动时间

2023.11.15

活动地点

电教室

活动过程记录:

一、楚周莲老师在六1班执教《书戴嵩画牛》

二、束莉老师在三1班执教《灰雀》

三、集体评课

楚周莲:《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仅用寥寥数字,就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即“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內容。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道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意。2.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3.展开合理想象,从不同角度讲一讲这个故事。
紧扣文言文教学“三读法——读准、读通、读懂”展开。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因为多音字读音的不同是由意思决定的,所以我重点讲解了“数”这个字的读音,相机理解了“所宝以百数”。“曝”结合上下文、偏旁理解,渗透古代“晒书”的知识,出示古字形,引导学生关注书写中易错的部分。等学生读准确了,再指导其读好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接着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再让他们说一说文章的意思。
讲故事环节,层层递进:整体感知,结合注释讲清楚故事;聚焦人物,想象补白讲故事;整合内容,生动形象讲故事;深入探究,不同角度讲故事。
行课最后,我结合所查资料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牛打斗的时候,“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这是怎么回事?意在启发学生:牧童的观察虽然细致,但也不是全对,需要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束莉: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最后的一篇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段并概括大意是有要求的了。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在整体感知部分通过让学生抓时间的词语来进行分段,并同桌讨论。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2. 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通过抓“每次”“经常”等词语,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蒋燕芬:两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扎实。束老师带领学生将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在概括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就比较啰嗦,束老师巧妙点拨,用一个词语概括列宁对灰雀的态度,学生立马想到了“喜爱”。有了这个开始,学生逐步掌握了概括的方法。

邓寅:楚老师把这篇文言文里的多音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几个多音字是每个班经常读错的。楚老师利用注释、字义等帮学生辨析读音,教的十分透彻。

吴晓银:楚老师设计的讲故事的环节特别有意思。先请学生说说讲故事的要求,叙述完整、想象合理等,有此抓手学生讲起来也就有逻辑了。如果能设计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讲故事,那么讲出来的故事可能会更精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延陵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桃园路3号   邮编:213003   电话:0519-8810521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