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题 | “30+10讲练一体化”课堂教学研讨暨基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下的课堂教学研讨 | ||
参加老师 | 吴晓银教研组长、全体语文教师 | ||
活动时间 | 2023.11.15 | 活动地点 | 电教室 |
活动过程记录: 一、楚周莲老师在六1班执教《书戴嵩画牛》 二、束莉老师在三1班执教《灰雀》 三、集体评课 楚周莲:《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仅用寥寥数字,就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即“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束莉: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最后的一篇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段并概括大意是有要求的了。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在整体感知部分通过让学生抓时间的词语来进行分段,并同桌讨论。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2. 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通过抓“每次”“经常”等词语,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蒋燕芬:两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扎实。束老师带领学生将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在概括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就比较啰嗦,束老师巧妙点拨,用一个词语概括列宁对灰雀的态度,学生立马想到了“喜爱”。有了这个开始,学生逐步掌握了概括的方法。 邓寅:楚老师把这篇文言文里的多音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几个多音字是每个班经常读错的。楚老师利用注释、字义等帮学生辨析读音,教的十分透彻。 吴晓银:楚老师设计的讲故事的环节特别有意思。先请学生说说讲故事的要求,叙述完整、想象合理等,有此抓手学生讲起来也就有逻辑了。如果能设计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讲故事,那么讲出来的故事可能会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