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与“打开”,“质变”和“飞跃”
每个学科都在努力规划课时之外给孩子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以便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每个学科都认为课外的学习无比重要,每个学科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每个学科都希望更多地借课外来解决问题,这么多的学科,最后可都要落到一个个具体的孩子身上啊!累加起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恐怖的数字!各个学科都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自己的学科内拼命往深处挖、向高处走,容量越来越大,教法越来越多,由单纯的课本学习,增加了多媒体,增加了网络,增加了大量阅读,增加了课外体验,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单就一个学科看来,加的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在一起,就成了可怕的负担!初衷是好的,但是孩子入学6岁半,他的生命成长不仅仅是学习。为了构建一个更加简洁清爽,负担轻效益好的课程体系。,全课程狠下心来,为课程做一回减法,。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全课程”教育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覆盖“学校全部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面向与教学相关全部要素的(包括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式、评价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环境等)的综合性课程改革。
一言概之,全课程就是四个全:全人、全面融合、全部生活、全部要素。这四个全其实是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下面我结合开学以来近一个月的始业课程亲身实践来谈谈我对全课程的理解。
一、全生活构建
课程变了,与之相对的师生关系也跟着改变,老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引领者,甚至与孩子更贴近,可以是游戏的伙伴,学习的同伴、生活中的亲人…为了建立有安全感和信任度的教室,全课程采用了和幼儿园相类似的包班制。由两位老师包下全部课程,与孩子时刻生活在一起。与之相对一的是环境和教室的改变。为了让学生改变对教室的观念,我们在教室布置上尽力体现家的感觉。我们把孩子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从孩子的眼光观察校园生活。把孩子的成长,快乐,期盼、梦想都涵盖进小小的墙面。每一面墙都有孩子的身影,都有小伙伴的奋进。当我们把照片和作品布置上墙的时候,很多孩子一下课就流连在墙面前,放学了还不忘等上一段时间,只是为了把父母拉来看看教室有多美,自己有多神气。对教室的喜爱溢于言表。这种全生活式的环境文化构建拉近了孩子与学校的距离,更能体现孩子生命的成长。
二、全课程育人
全课程的课程设置分为始业课程、常规课程、毕业课程。在始业课程的实践中他的课程优势是很明显的。
1、幼小衔接顺利过渡。始业课程采用的体系构架是幼儿园类似的主题式单元教学。以主题做引领,打破学科壁垒,学科知识能力目标隐含其中,突出的,是儿童丰富的生活。开学第一天也没有了常规训练的严肃与紧张。孩子们伴着上学歌的音乐声走入教室,接下来我们发名牌,读儿歌,在讲《大卫上学去》的绘本过程中让孩子熟悉小学生活。学生每天在儿歌中认识世界,学会游戏,和汉字做朋友,学习的紧张和压力完全释放了,兴趣和童年的快乐成为课程建构的核心与初衷。
2、淡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融合。
9月课程表,语文数学数字学习,小种子绘本科学、语文课程中的音乐元素,读写绘
三、全人式发展
1、与生活紧密联系,科学与种植、交朋友,风的主题,让孩子爱上生活,会观察生活,把所有版本教材那种注重知识体系建构的观念完全颠覆了,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知识体系依托生活,也是为了孩子。
更贴近孩子们的内心,没有空洞的思想教育
2、创造实践能力和游戏精神:拉圈圈、第三单元主题儿歌游戏,数学游戏等,读写绘是创造想象力的重点。
全课程放下了所有以往课程设置以知识体系建构为主要目标的做法,打开的却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真正让孩子生活、游戏、学习、做人。当我们不以知识的掌握、分数的高低来评判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在全课程中更多元化的看到了他们的童真和闪光点。我们一年级的八位老师也在全课程的探索中痛并快乐着,也在进行着教育观念的颠覆与创新。可以说,全课程其实还有一个全,那就是“全教师”,因为我们把全部热情、全部思想、全部创造、甚至是全部情感都投入了课程中,也在向新型的全面型教师转变。我们从一开始的单纯模仿到现在的敢于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转变。每个班都在践行着全课程,而每个老师也在充实着全课程。像昨天的花博之行,我和姚老师给每个孩子都拍了一张个人照 为了给孩子建立个人档案 也为了课程全生活、全人的理念,把有限的精力合理分配,一月一主题一训练,带动家长,10月是说话训练月、活动月,在学校的活动中让孩子给自己的照片配一段简短的说话训练 在科学活动中、在读写绘中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感想,那就是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育之路如果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取决于我们是囿于成见、沿着既定的模式还是开辟新路,让沿途的风景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