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培训心得
常州市延陵小学 陆敏
我所挂职培训的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建于1930年。在为期一周的培训时间内,我们四人受到了张敏校长及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学校为我们的挂职培训作了精心安排,既有各类专题报告,学科组活动,又有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观摩,内容十分丰富。
细细想来,无论是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的团队合作,还是领导的激情智慧带给了我们太多感动,太多惊喜,也带给了我们太多收获与思考。下面就感受最深的两点做一交流。
一、行为规范,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提高学习能力,提升道德素养,发展学生的心理、身体素质。静安一中心能在各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同样离不开他们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一)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1.所见
(1)做操
“广播操”一直是一中心行为规范的示范窗口,每天的做操不用班主任带队,只是体育老师在指引、点评。当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快速来到操场入口集合地,体育老师会引领逐个班级跑步入场,整个过程有序、迅速。而做操时学生们整齐的队列,振奋的精神,有力到位的动作无不让每个参观的老师啧啧赞叹。
(2)活动
社团活动时间快到了,我们决定走一圈。操场边正遇上一群四、五年级的孩子排队踢球。一个守门,一个捡球,其余依次射门,却不见老师。一问才知道他们是足球社团的成员,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先自己进行练习。在艺术楼一楼同样见到了先到的4个女孩,她们边练习舞蹈动作边互相提醒、指正。这一刻,我被打动了,惊讶于孩子们这么强的自我管理意识。
(3)礼仪
礼仪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早晨,静安一中心的孩子们会在校门口站正,然后90度鞠躬,并向值日的老师、同学问好。无论何时何地,当你碰上学生,总会听到一声甜甜的“老师好”。
2.所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规矩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就如学校严书记所说:“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做得更好一些只是因为我们坚持长期训练,坚持反复练习,反复纠正,落到实处。”
我还记得看过《优秀是教出来的》,作者克拉克老师年仅28岁,是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他执教的学生都来自美国最贫困的家庭,学校的资源也不丰富,但是克拉克老师却硬是让这些学生成为“金凤凰”,硬是一次次地让自己所带的班级成为优秀班级。
答案就在于克拉克老师对教育的热情以及其制订的培养学生综合习惯的55条班规。这一套班规,不但有效地维持了班级秩序,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好了准备,帮助他们形成了有利于生活、学习与事业的各种优势态度与能力。
例如班规第1条,“遇到大人要主动问候打招呼。大人问话时,一定要回答清楚,不要光是点头摇头,也不要含糊其辞。”第2条,“当别人在讲话时,你的眼睛要一直看着他。”这些规定,都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态度与习惯。
在这些班规的指导下,克拉克的学生即便去学校的餐厅进餐,在点菜时都会注意看着餐厅员工的眼睛,说:“麻烦您给一点这个”,并且经常把“谢谢”、“打扰了”、“麻烦您”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上。这些良好的语言习惯,使得餐厅员工总是打心眼儿里称赞这群学生为“多么令人开心的好学生”。
后来,克拉克老师班上有12名学生报考纽约市的明星初中。这是一所吸引全纽约各类优秀学生的学校,但是却只提供了30个新生入学名额,结果克拉克老师的12名学生全部被录取了。
事后,克拉克老师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口试时,学生们都表现出了自己“彬彬有礼”的态度。这样良好的个人习惯让评选委员们大加赞赏与肯定。“良好习惯的建立,是一切成功的保证。”克拉克老师的55条班规中所谈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范,虽然常被我们忽略,但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
再看看静安一中心孩子们的彬彬有礼和挂满走道的荣誉奖章,我也终于明白好的行为规范对一中心无论是学业还是综合素质都走在上海领先位置的重要作用了。在充斥着急功近利充斥着浮躁的社会现象中,我觉得从一年级入学起,不仅要重视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培养,更要加强孩子们礼仪等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对孩子们终身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行规教育的两大抓手——课程与活动
课程负责人林主任告诉我们:“只依靠单一的训练或者说教,也是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的。”课程与活动是静安一中心行为规范教育的两大抓手。“我们认为只有在学校全部课程和活动内容里,融入行为规范教育;在落实课程和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重视行为规范教育;当行为规范教育不再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割裂开来,而融合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使行为规范教育具有扎扎实实的载体,突显实效性。”
1.课程中落实行规教育
(1)基础课程促落实
如何在基础课程中落实行为规范教育,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教师理念、意识的问题。如果每位教师都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在合适的时机融合渗透行为规范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有效而且长效的。
通过每年学校评出的行为规范示范班与平行班对比,静安一中心的教师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行为规范好的班级,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不会落后于平行班”。基于上述共识,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在各自的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行为规范教育。
(2)校本课程促养成
学校开发了适合学生的行为规范校本课程,并对课程进行规划,在不同年级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校本课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有计划地融合渗透行为规范教育。
2.活动中形成行为规范
学校小公民楼拥有小超市、果蔬吧、小餐厅、小厨房、陶艺吧、绿色家园等小公民素质培养的活动项目。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在小公民楼中学习各种课程,体验和参与各类活动;在小超市中学会文明购物,学着为他人服务;在小餐厅中学习用餐礼仪;在小厨房中学习制作菜肴、点心,学会欣赏自己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绿色家园”中学习环保妙招,培养环保意识;在队史长廊中了解少先队的光荣队史,树立远大理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多元评价促自我完善
约谈中得知静安一中心受国外学校评价中 “代币制”的启发,以少先队奖章体系为原型,试行“点券”评价学生行为规范。向行为规范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放“小公民楼小超市点券”,加强队员践行礼仪及行规要求的积极性。他们设计了行为规范和学科学习两类点券,印制成不同的颜色,分发到班主任和全校各学科的任课教师手中,以此来统一全校教师对学生行为规范与学习的评价手段。教师们按照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的情况奖励不同的点券鼓励学生。并且,各班每月进行统计评比,再由学校评比产生月冠军。月冠军会得到学校颁发的“幸福兑换小明星”称号的奖状,并在升旗仪式上介绍自己的事迹。
“点券制”的评价方式改变了学校中只有学习成绩这一把标尺来评价学生的局面,不仅广受学生的欢迎和认同,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其累积奖励的方式则更能成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
接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生动有趣的校园活动,再加上实行“积点奖章”的评价机制,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除此以外,教师的示范和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行规的养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学校通过各种会议,大力宣传,对教师的着装、举止、教学仪态进行规范,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形成了榜样作用。而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养成,也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作用。学校的西走道宣传栏张贴了很多关于礼仪和行为规范要求的图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逐步形成良好习惯。
二、开放的学校
张校长说:“只有开放,学校才能发展。”静安第一中心小学作为华师大挂钩的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老师们已经习惯了常态化开放。他们开放心态、开放课堂、开放成果。
1.开放的合作
培训以来,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提供给我们很多听课和参与备课组、教研组学习的机会。每每走进他们的教室,我们常感慨于他们开放灵动的课堂,感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切源于何处?因为该校有很强的学科组团队,数学、语文和体育学科等都被评为静安区的名学科。
走近静安一中心,不难发现老师的开放意识、合作意识无处不在。无论是年级组、教研组、班级任课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对话,共享教育智慧,共同获得发展。遇到有参观学习的客人,他们也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为给教师创设自主、合作的专业发展环境,该校始终坚持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日”活动,每周定期开展学科组集体备课,让教师们的思想观点互相碰撞,在教学教法上彼此启发,取长补短。在我们听的那么多节课中,备课组的总是一起参与备课、听课、评课。据说,平时也都是分工合作,有的找素材,有的做课件,有的找拓展资料,既提高了效率,又分享了集体智慧。而碰到公开课、展示课,更是群策群力,一个个班试上。
我们听了一节三年级语文课《邻家的星期四》,从集体备课,反复磨课,到课堂展示,以及年级组成员在课堂观察后的点评,草根式的校本研修,没有任何行政力量的干涉和参与,“三人行必有我师”,小型团队合作同样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2.开放的心态
张校长告诉我们:“开放的学校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摒弃闭关自守才能海纳百川,也才能不断提高。无论是课堂还是管理,我们都重在平时,重在常态化管理。”
他们随时欢迎同行、专家走进一中心。学校的知心爸爸、知心妈妈可任意听课、行走于校园任何角落,拍摄感动瞬间及不足。通过家长的眼,改进学校管理。家长成了学校的宣传者、监督者及合作伙伴。
挂职几天来,当我们想了解学校办学特色,学习学校管理经验,学习课堂教学变革时,领导、老师都会热情予以解答。
在一中心的培训更让我明白了互动才能分享群体经验,互学才能凝聚集体智慧,互助才能树立群体自信。
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学习思考是无止境的。一中心的砺德砥行,润物无声,一中心的开放办学,将伴随我今后的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