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书籍《家庭作业的迷思》
常州市延陵小学 季华英
美国著名的“进步教育运动”领军人物艾尔菲·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被一些媒体称为“是这个国家的每位老师和校长都应该阅读的书”。这本书用实证的方法打破了家庭作业的虚假神话。科恩说,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而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去教育我们深爱的孩子。
法国哲学家雅克·马里坦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中对教育的目的有清楚的描述,而且这种描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意志,是关乎人的情感和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才是让人获得自由的教育。
虽然我们也承认,他对教育的看法是直击问题核心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自觉地偏向了对智力和技能的训练,繁重的家庭作业就是这种倾向的明证。
我们以为拉紧这根“绳子”,孩子就会在我们预定的方向上获得“飞翔”的能力,而我们也就尽到了应该尽的责任。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美国著名的“进步教育运动”领军人物艾尔菲·科恩参考了300多种文献,写了一本薄而厚重的书,《波士顿环球报》用少有的郑重语气评价这本叫《家庭作业的迷思》的书——“它是这个国家的每位老师和校长都应该阅读的书”,因为它用实证的方式打破了家庭作业的虚假神话。科恩说,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而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去教育我们深爱的孩子。
存在即合理——家庭作业背后的“神话”
恐怕不会有人否认,小孩子大量的课外时间被作业所占据。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家庭作业?人们会给出很多答案。问题是这些答案是道听途说还是假设?
作者在该书中指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里斯·库柏在1989年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项研究,并用一句话为这些研究作了总结“没有证据显示,任何家庭作业会提升小学生的学业表现”。
艾尔菲·科恩在书中详细论证了家庭作业存在的6个原因,在看似存在即合理的家庭作业的背后,有着很多荒谬的逻辑。例如,家庭作业是保持学生乃至学校竞争力的基础,放弃家庭作业会造成教师、学校和父母心中的恐慌,害怕孩子将落后于其他继续埋头苦干的学生等。
科恩通过缜密的研究发现,这些看似美好的理由都是立足于假设之上,而研究的结论却不支持这些假设。我们之所以把家庭作业作为一根促进学生成绩提升的“救命稻草”,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和懒惰,我们不想负起作为教育者或者作为家长应该尽的责任。我们想当然地把学习的责任留给了学生,而不想去读懂我们的孩子,去激发他们的潜能。
繁重的家庭作业——放弃孩子的一种方式
台湾著名教师苏明进在《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中,把如何让孩子热爱学习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他说,要懂你的孩子,要看到他们的优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很多人也在表达这样的观点,但事实上仍然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在他们心里,使用这样的双重标准毫无愧疚之意。所以,许许多多的教师和家长把以巩固知识、训练技巧为主要目的的家庭作业作为爱孩子的方式。
在他们看来,只有取得成绩上的胜利才是教育的胜利,孩子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在这种思路上“兢兢业业”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以孩子厌倦的方式爱孩子,实质上是在放弃孩子。作者的一些观点或许会让一些老师和家长们难堪,例如在书中第六章,他说:“一个人越不明白教学如何运作,越不知道如何看出哪些学生遇到困难,他就越有可能认为测验分数很重要。我相信,对家庭作业的支持同样来自对认知科学、教育学和儿童发展的无知。”
《家庭作业的迷思》可以让你从这种“执著”中获得觉悟,如果你是一位肯倾听的教育者或者家长。在这本书专讲作业的书中,作者以犀利的观点、大量的数据来颠覆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家庭作业的惯性思维,让读者重新思考家庭作业存在的意义。
理智的家庭作业——应当给教育留白
把家庭作业作为促进甚至是挽救孩子学业的“救命稻草”的家长或者教师应该慢慢认识到这样的现实,那就是,你不放下这根紧握的“救命稻草”,你就无法获得新的教育途径。或许在放下它之前你要克服巨大的恐惧,但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值得去努力。
或许有家长和老师会这样认为:孩子课余时间不写作业、不上辅导班,岂不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对于这个问题,卢梭是这样答复的:“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而台湾学者黄武雄教授在《学校在窗外》中说:“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经验世界和发展抽象能力。”黄武雄教授接着说,“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
对于给孩子“留白”,卢梭说道:“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以陶行知的观点来看,让孩子闷在屋子里写无穷无尽的作业恐怕不是很好的教育。
科恩在该书最后指出:“对于向来认为家庭作业是必要的人,可能不会接纳别人挑战他们的想法,至少在刚开始是如此。”然而,不论读者是否赞成,就如作者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
阅读了这本《家庭作业的迷思》,对“家庭作业”的目的和实效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书中作者看到这些年美国政府因要提升其学生国际竞争力,提出的改革方法包括定期的学习成就评量与增加家庭作业。后者的争议不多,几乎大家都认为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练习才得完美。可是,增加作业会增加父母负担、孩子压力、家庭冲突等。这些损失并没有以学业成就来加以平衡。书中作者提出了研究证据说明这一点,也借用了不少老师的经验,阐明不是不要作业而是要问怎么做才有效益。而问作业的效益时,问的不只是是否提高学业成绩,还有更核心的,孩子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增广、加深学习,亲子间的关系与互动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等。
我小时候读书,好像并没有很多的家庭作业,因为老师把该布置的都布置了。就拿语文来说,一篇课文要背默十几个词语解释,而且老师规定,不能相差一个字。要背默课文的中心思想,每段段意。要背写作手法,还要做许多的练习。这样一来,家长也就不给我留什么家庭作业了。现在想来,当时也没觉得苦,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比较强,不觉得很费劲。预备班那一年,我的数学老师经常病假,一星期难得来一次,也没老师代课,数学作业自然基本没了,考试60分。
很多年后,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布置批改作业,作业已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相仿设法让孩子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题目,以便在考试时感觉游刃有余。可是,近些年来,号召让孩子减负,肩负归根结底还是得减作业不是吗?所以,能少则少,能精则精。这样一来,学生的负担确实轻了许多,可是有一大部分学生他们没有得到该有的训练量。
对于作业,我觉得,量变产生质变,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练习的量的积累,才算对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了这个量奠定的基础,他才有能力去选择,去拓展,否则好比空中楼阁,虚无飘渺。另外,我们不是一直崇尚“黄金分割”嘛,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作业也一样,太多太少都会适得其反。总之,我们应该把作业作为孩子牢固掌握知识的途径,而不是取得高分的工具,把握好作业与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关系,让家庭作业变得有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