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第二课时)
延陵小学二年级 刘辉
一、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大禹的言行所体现的伟大奉献精神。
2、 情感目标:被大禹的治水精神感动,由衷产生敬佩之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 思维目标: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了解大禹大公无私,在此基础上抒发真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体会大禹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要点 |
学生活动要点 |
课前请学生交流知道的与水有关的成语 一、 导入理解课文第一小节: 1、 这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有时可是会发脾气的: 影片导入:播放洪水动画场景,你看到了什么? 2、 相机理解“滔滔的洪水”指导读词,这里的水可以用成语“洪水猛兽”来形容,它会像吃人的野兽一样妥实人的生命。 3、 在现实生活中洪水还会造成什么危害? 4、 课件打出第一小节,指导朗读。 5、 出示课题、读题。 在这样令人害怕的水面前,有一位勇敢的人物可不怕它: 板书课题:看清“禹”字的笔顺,突出“治”字,缺写“大”。他能让水变得温顺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禹治水的经过。 |
答问:看到滔滔的洪水,相机理解“滔滔”。 各抒己见
体会朗读
读题,生疑。 |
二、 理解第二自然段: 1、 当禹面对这么可怕的水时,他是怎么想的? 讨论交流, 课文补白: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想:( )。 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 轻声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大禹又是怎么做的呢? 3、禹治水时做的三件事能颠倒顺序吗?(提问2:这位同学把察看水流和地形漏了,能漏吗?)以视频为触发点,练说: A:为何要“仔细地察看”?有什么作用? 看课件flash:大禹治水和鲧治水相比较。
B:文中描写禹治水的过程只有两句话,真的那么轻松吗?文中用哪个词形容的? 你能发挥想像说一说禹在治水的挖河劈山过程中的“辛”和“苦”吗? 适时以视频为触发点,发挥想象练说:: 他走遍了千山万水,手上( ),脚上( )。 暴风雨下起来了,禹( ),鹅毛大雪飘起来了,禹( )……出示“千辛万苦”结合情景理解。 5、指导朗读课文。 你觉得禹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 老师总结:大禹治水有勇有谋。 |
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了解“察看水流和地形”的作用,同时理解大禹治水的科学性和大雨的机智。
联想说话,说读结合。 还可以在什么情形下怎样克服困难?
有感情朗读,了解人物 。
|
三、 深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 质疑:这样的日子禹过了多少年呢? 2、 轻声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课后填空。 说说填的都是些什么词?你对其中的那个数字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 3、 请你带着对大禹的敬佩配乐读好课文。 4、 禹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 |
自读第三自然段。
争论交流,深入体会大禹的无私、奉献。 感悟朗读。 |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语:正因为大禹的无私奉献精神,洪水被制服了,人们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2、课件出示“治理”“制服”,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两个“zhi”音同字不同,你能用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3、课件情境:此时此刻,人们热烈地欢迎禹的归来,如果你就是人群中那位手举得最高的人,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 3、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扣题: 把“大禹治水”的“大”字用红粉笔描出,请学生说说加上大字的含义。 4、课件出示:大禹治水图、大禹陵 至今人们都在传颂大禹的事迹,读最后一小节。 |
各抒己见,区分“治、制”。
练说。 感悟朗读
|
五、作业设计: 1、拓展“千( )万( )”形式的词语。 2、用音序查字法查查“治、制”的意思,想象在下列词语中用哪个? ( )水 ( )度 ( )病 整( ) 法( ) 3、有兴趣的话,想办法找一找,问一问:历史上还有哪些为治理洪水作出国贡献的人? |
|
治:台上一碗水 被:皮衣。 害:宝盖头,丰加口。
洪:共字水边站 制:牛字下面一下框,一个立刀站一旁。
姓:女生
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 ,关于他的教学设计 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 )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