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生命的火焰,是生命的延续。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人权,注重人文关怀的社会中,如果没有爱,生命将毫无色彩,生活将无法延续。曾经有位教育家说,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教育手段,使人学业有成,精神百倍。我们的教育,说到底就是有“爱”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爱,爱什么,怎样爱。教育缺乏爱,它将成为一片荒漠,是没有生命的不毛之地;教育缺乏爱,它将化作一段朽木,是没有生机的枯枝腐叶;教育缺乏爱,它将变成一条断河,是没有活力的干涸之水。
教师是充满爱心的职业,教师要做一名爱的天使,这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最基本要求。那么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爱,渗透爱的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爱的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不断的教学反思探索中,我慢慢体悟这一真谛:这一颗心分量很重,它包含了信心、爱心、细心、精心、耐心,而这一颗心让我引领着孩子“脱困”。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培养爱的环境
爱需要培养,爱需要教育,爱需要创造爱的教育环境。学校是儿童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知识上的传授,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同伴间亲密的帮助,是孩子感受小社会的温暖,养成关心他人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是朋友,是道德楷模,是施爱者。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就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宽容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并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比如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不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说:“Please think it over. Thank you.”或“It’s closed to the answer. Thank you.”等,只要他们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都要予以表扬,给予肯定。因为自信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正如范得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因此,要给孩子“强心剂”——用自己满腔的热情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心:老师相信你,你会成功的,一定会成功!让自己的“雄心勃勃”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信心产生热忱。或许这时的信心是盲目的、自大的,但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坚持不断唤起学生的自信,切记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吝啬使用“Good, Well done, OK, Congratulation…”。只要看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适时的表扬,用赞赏的教育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享受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二、灌输培养爱的知识
爱的形成有赖于对爱的认识。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更应该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向儿童灌输爱的知识,使他们懂得对他人的关心、同情和爱护,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爱的基本体现。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是中英两国专家依据结构——功能大纲合作编写的,它们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教材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增加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教师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时候,要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类比法,寻找、发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在学习《节日》单元时,丰富厚实的汉文化给教师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跃马驰骋的舞台。当代社会的人们对西方节日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至是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多介绍一下这个节日的来历,如中国的端午节是缅怀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辟邪驱瘴的习俗。课堂上,我用中英文结合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了有关端午节的传说。告诉学生,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在不同的民风民情背后,流淌着动人的民间传说,折射出两种不同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学习美国人过感恩节这一课是,我给学生们讲了感恩节的来历,并提出希望,请他们天天带者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父母、老师、同学给予他们的爱,让他们将“Thank you”挂在嘴边,试验一下结果会怎样。下节课上很多学生向我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说他们的爸爸妈妈非常感动,同学关系很融洽了,老师脸上的微笑多了。美国人感恩节让我的学生收获了满满的爱心。再如在教学单词home时,我用如下方法启发学生造句。有的说S2: Class 1, Grade4 is our home. I like it very much. 有的说S4: The school is our home. 有的说Changzhou is our home. 还有的说China is our home. 由此可见,学生造句的过程是他们运用单词home和感受home一词深刻含义的过程,更是学生爱国、爱家乡、爱集体的情感相互交融和相互感染的过程。
三、设计训练爱的行为
具有了爱的氛围和懂得了爱的知识,更要把爱转化为日常行为,而行为的养成有赖于训练与强化。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出系列奉献爱心的活动。例如当学生了解了文化“Mother’s Day”,我结合Let’s make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并对妈妈说“I love you, mum. Happy Mother’s Day。”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就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再比如,在学习完The seasons这一单元时,让学生以“大眼看世界”为主题,先画一画学生眼中自己喜欢的季节,然后再用英语解说一下所画的画以及喜欢这个季节的理由,既锻炼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世界还是很美丽的,因此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师的爱是给予,给孩子生命的活力,给予他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给予他知识,给予他欢乐与悲哀,使他在接受爱之后也成为爱的给予者。人们经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教师用自己的火去点燃另一支蜡烛(孩子),孩子又去点亮另一支蜡烛,于是,一支烛光变成两支,四支…最后换来一片光明。在这之中,教师在爱的行动中生产出更多的爱的使者,同时教师在这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体验到爱的幸福感,于是更激励和强化了爱的行动,爱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更加完善,精神变得更加崇高。
总之,爱的教育是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爱的教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爱,成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爱的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爱的渗透,成为共建爱的教育网络的高手。
姓名:袁苏君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常州市延陵小学
通讯地址:常州市桃园路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