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教学>>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文章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
发布时间:2013-11-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摘要】: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长期地在个体言语生活与阅读实践的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建构主义重视学生新旧经验之间的意义建构,重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阅读教学

  一、建构主义——新课程标准的哲学基石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维果斯基认为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将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一言以蔽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图式理论——阅读与建构的融通

  从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作为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的“图式(schemata)”,到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建立的系统的图式理论框架,到安德森(Anderson)、鲁姆哈特(Rumehart)和加内尔(Careel)等人完善的现代图式理论,普遍认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该理论认为,阅读教学中,阅读者的背景知识甚至比语言知识更重要。这与建构主义的主张是一致的。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利用图式理论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其做法就是要找到学生认知网络的“结合点”,使得新的、困难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结合,并使所阅读文章结构化,与学生的“脑图”结构一致,从而容易理解,理解作者意图,掌握文章精髓。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而阅读理解又有以下三种图式:

  从下而上的语言学图式。它是按阅读顺序对字母、单词、词组、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循序渐进的、详细的感知与认识的过程。阅读理解从信息的输入开始,然后对所接受的信息逐级地分析,知道弄懂读物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因此,阅读理解过程被看成是一个对读物进行释码的过程。

  从上而下的知识图式。这种图式认为阅读是一个思想与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利用读者头脑中的各种知识去理解读物所传达的信息。这些知识包括对某一领域、某一主题或某一篇章文献的背景知识的了解;有关某一情景或上下文的知识;或大脑长久记忆所储存的各种知识。读者在阅读中一边对读物进行推断、预测,一边进行验证、修改,利用这些背景知识去理解读物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相互作用图式。这种理解图式认为阅读是读物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读者通过自己头脑里的知识系统对读物进行扫描、释码,然后重新编码构成新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体现了阅读的动机和目的、实质和作用。

  三、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

  教育学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建构的促进者。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用引导式,少用注入式的讲授方式。

  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导而弗牵”,从一个教学导演的角度出发,确定好阅读方案和步骤,设计好的阅读练习,并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来完成这些练习,启发学生学会从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

  以下就是教师对于《The crow and the pitcher》这则英文故事,在阅读策略:总结、提问、阐释以及预测上的指导。

  1、创设情景,精心导入,激活学生图式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是影响学习的四大因素。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同伴等)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师首先提供、创设较真实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图式,或帮助他们建构不完整、甚至欠缺的背景知识,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出阅读定位。

  《The crow and the pitcher》是《乌鸦喝水》的故事的英文版,小学六年级学生对于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在阅读之前,教师给学生设计了猜谜游戏。教师通过呈现riddle:

  “It’s a bird. It has black hair all over the body.

  It has big and long mouth.

  When I see it , I feel unhappy.

  Because something bad is going to happen.

  It sounds like this (乌鸦叫声)

  What is it?”从而引出谈论的主角crow

  教师先呈现乌鸦的图片,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row?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the crow ? Do you like the crow ? Why not?抛出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对于本课讨论的主角心中有数。

  随后,呈现乌鸦喝水的两张图片,前后两种乌鸦图片的呈示,很好地为学生构建了信息差。为下一部阅读作好了准备。

  2、层层引入,设置问题,帮促学生构建

  a. 快速阅读,整体认知

  建构主义强调这一阶段的问题不象阅读前以发散性为主,而主要集中在语篇、句法和词汇三个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以篇章结构知识为基础的推理,把握语言各层次之间体现的关系及方式,探究语篇意义。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随后通过理解上下文,猜一猜两个单词“immediately, pebbles”的意思。这一练习的设计,踢除了阅读过程中的“绊脚石”,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在这设计了两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immediately” tell us? Why does the crow use the pebbles to drink the water? 更为初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

  b.再度阅读,扩展深化

  这一次阅读,要求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较深层次的问题,再度阅读课文,去获取和处理一些较深层次的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例如:Why can’t the crow get the water at first?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the crow drink the water at last? How does it feel at this time?学生们联系课文,踊跃思考,给出了各种答案。The crow feels upset/disappointed/helpless/unhappy…when he can’t get the water. The crow feels happy/ proud when he drinks the water. 六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得到了质与量的提高。正如布鲁姆·乔伊斯(Joyce Broome)所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理论。”

  c. 研究阅读,探微索隐

  在这一步阅读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溯本穷源,探微索隐,展开争论。诱发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包括逻辑推理,灵感思维等,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例如:After reading the story,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crow? Why do you think so?学生有的认为The crow is very clever. Because he drinks the water just with some pebbles.有的认为The crow isn’t ugly. Because he’s quick-witted.尤其当学生提到quick-witted,教师可顺势问学生Which sentence can show the crow’s quick-wit?从而引出文章句子“The crow thinks for a little while, then he has a good idea.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通过对学习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走向“思维中的具体”。这样的研读,使学生对文章的细枝末节都理解得十分透彻,久而久之,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 评论性阅读,各抒己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要主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替代。评论性阅读是阅读的延伸,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根据课文,可以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开放式的练习,没有固定答案,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建构一种信息处理的能力。例如:Discuss the question with your partne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说说各自的观点,谈谈各自的感受是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这也是指导学生阅读不可缺少的一步。

  上述整个过程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练习和议论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促进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挖掘内涵,纵横扩展,帮助学生重构

  在理清文章的脉络后,根据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精心设计了开放性问题:If there were no pebbles beside the bottle, what should the crow do?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力求从文章内容中得到启发,开阔视野,发挥想象,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合乎逻辑、超越文章文字符号所表达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学习。行为主义认为,学生看到同伴们的成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意义建构活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答案也是令人眼前一亮的。

  Method 1: Make the bottle lie down , drink the water from the neck of the bottle.

  Method 2: Look for a leaf which looks like a boat, push over the bottle, make the water run on the leaf.

  Method 3: Look for a wheat straw, absorb the water in the bottle.

  通过交流、图示,使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外显化了,让更多学生受益于这样的活动。

  四、结束语

  阅读课是学生心灵飞翔的天空,是灵魂与灵魂对话的舞台,应该“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生活”。本文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建构主义理论与阅读课可能的结合,在教学上突出建构主义观的特性:关注知识的内部生成,意义的主体建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完善。作为21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该理论,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

  延陵小学 陈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延陵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桃园路3号   邮编:213003   电话:0519-8810521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