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精湛,素有“宫梳名篦”之称。今天,延陵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分队就来到了梳篦博物馆,了解自己身边的非遗。
博物馆集中展示了梳篦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和创作精品。一进入大门,一幢古色古香的大楼映入眼帘,弯弯的屋檐向上翘起,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向二楼飞奔而去。各种各样精美的梳篦展现在大家眼前,有的是翩翩起舞的彩蝶,有的是优雅端庄的金陵十二钗,还有可爱的卡通造型,丰富多彩……
同学们带着一颗好奇心走进了梳篦加工车间。走进第一个车间,只见几个师傅正在打磨木片,调皮的木屑洒落在地上,原来这是做木梳的第一道工序,其实要做成一把木梳,需要经过拆板、划样等28道工序,再施以雕、描、刻、烫等工艺才能完成;而要做成一张篦箕那就更难啦,更是需要经过胶合、打、锉、喷扩、齿梳密韧等72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梳篦的奶奶一边忙着手上的编织工作,一边和孩子们交谈起来:“我六岁就开始做梳篦啦!你们瞧,一拉、一勾、一绕,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孩子们个个听得目瞪口呆,认真地记录起篦箕的制作工序。更有跃跃欲试的小成员也跟着和蔼可亲的奶奶有模有样地学起了篦箕的制作步骤来。
这次的参观体验活动,同学们对常州梳篦这一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了了解,不禁感慨:原来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