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的小巷里,嘈杂的市场里,人声鼎沸的新村小店里……暖和的烧饼桶让冬日的早晨多了一份醇香的气息。它不仅是老常州心里挂念的那份味道,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本周我们延陵小学的惊喜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的24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双桂坊美食街半山亭,听一段“草鞋底”的故事,观一场制作盛宴,尝一块喷香酥饼,感受非遗那份独特的魅力。
一走进半山亭,孩子们就被张贴在墙壁上的大麻糕历史由来海报吸引住了。原来,它还有这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常州大麻糕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有个万华楼的茶楼卖起了自制的麻糕。当时的麻糕三个小铜钱一块,许多挑夫、脚夫买了可以一边走一边吃。麻糕的形状酷似鞋底,吃的人又大多是穿草鞋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大家就将麻糕叫做“草鞋底”。
看着“听话”的面团在师傅手里来回揉搓,孩子们也跃跃欲试。师傅告诉我们,面团加入老酵,掺合均匀,放置5个小时备用,才能使面团的筋道恰到好处。要想麻糕的味道酥脆可口,层层叠叠,油酥可是必不可少的“神器”。只见师傅把油酥包进面团里,用擀面杖来回地推动,卷起,推开,卷起……如此反复,就可以使它的内部层次更丰富。“做麻糕有这么多工序呀?有什么窍门吗?”六(3)班的史美群看花了眼。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做麻糕不难,要把它做精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啊!”要说麻糕与馅饼最大的不同呀,就是在麻糕中添加了馅料。见师傅端出两盒新鲜的馅料,迫不及待的孩子们就嚷嚷起来:“甜的里面的有核桃仁、松仁、腰果……简直是太丰富了!”“鲜美的肉松、青翠的香葱包裹在黄油里面,高温烘烤,想想就垂涎三尺呢!”擀制好的麻糕刷上油,贴上芝麻就可以进炉烤制了。十分钟后,金灿灿的麻糕出炉啦!芝麻的香味飘进每个“小馋虫”的鼻子里,咬一口,酥脆松软,甜馅醇厚,咸馅味鲜,孩子们在舌尖的享受中,不禁感叹:曾经,大麻糕壮实了饥肠辘辘的劳动者;现在,它不仅仅是早餐桌上一块薄薄的芝麻饼,更是常州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延陵小学 “非遗小分队”通过这次的探索实践活动感受了常州人早餐桌上的那份非遗文化,也希望能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